《霓虹燈外》-得到解讀


內容簡介

《霓虹燈外》是一部系統性研究近代上海市井生活的著作,在城市史、上海史、社會生活史等領域有著無法迴避的地位。第一部「尋求都市夢」整理了近代上海城市發展轉變的過程,分析了民國時期上海各社會階層的社會地位和經濟層次,並以人力車夫為例,描摹了移民群體在當時的生存狀態。在第二、三部“立錐之地”和“上海屋簷下”,盧漢超以細緻的筆觸再現了上海棚戶區及石庫門裡弄的生活場景,對上海中下階層市民的居住空間和日常生活進行了深入的敘述和細緻的描摹,為我們展現了一幅近代上海市井生活的“清明上河圖”,全方位體現了傳統力量在市民日常生活中的非凡韌性。

★《霓虹燈外:20世紀初日常生活中的上海》是美籍華裔歷史學家盧漢超的代表作,2001年榮獲美國城市史研究學會「最佳著作獎」。

★ 在上海史、海外中國城市史、社會日常生活史等多個領域,《霓虹燈外》均是無法迴避的經典論著,也是城市中下階層平民生活研究的開山之作。

★《霓虹燈外》有著輝煌的學術成就,史景遷、羅威廉、彭慕然、柯文、週錫瑞、林培瑞、史謙德、柯博文、王贗武等海外漢學名家對本書都有很高的評價。

★ 本書聚焦非凡之地的一般人民,讓「大眾」回歸到歷史書寫的中心。如作者所言,「在城市精英投射出的令人暈眩的光影映照下,普通百姓的生活顯得模糊不清。然而,正是這些為數眾多而又地位微賤的’小市民’編織著城市經緯中*豐富多彩的部分。

盧漢超的《霓虹燈外》再現了擁擠不堪又充滿生機的上海裡弄家庭,它們構成了舊上海市民的主體。他為我們呈現了商販和收糞工的吆喝、購物和學堂的節奏、男歡女愛和窮困苦難、房間和閣樓的佈局,以及空間對個人生活的影響、共產主義的興起和犯罪的普遍性。對於豐富多彩且不斷發展的民國上海研究而言,本書是不可或缺的補充。

——史景遷(Jonathan Spence)

如果你問西方人,他們知道中國的哪個歷史名城,幾乎所有人都會說「上海」。但他們的「上海」是那個有外灘和南京路,有賽馬場和百貨公司的城市,而不是盧漢超在這本引人入勝的書中所描述的上海街區。如果要了解普通上海人在民國時期是如何度過的,他們住在什麼樣的房子裡、他們如何在城市生活、他們如何謀生、他們如何玩樂、他們如何在社區裡相互交流——這是你必須讀的一本書。

——羅威廉(William Rowe)

我們印像中的20世紀初的上海是中國最西化、最現代化的城市。但透過盧漢超對上海大多數居民日常生活的觀察,呈現的是另一個上海。這些「小人物」主要是來自貧困農村的移民,他們並不關心自己的生活是「西化」還是「現代化」。正如盧先生在這本開創性的書中所言,他們的任務是盡最大努力熬過周圍發生的巨變,有時以創造性的方式適應這些變化,有時遵循中國過去的傳統,好像什麼都沒有改變。盧漢超建議,要了解他們的生活,就必須摒棄「現代」和「傳統」等簡單的二分法,超越「中國人」和「西方人」等定義鬆散的概念標籤,盡可能不要盲目關注上海人是如何應對人類基本需求的。

-柯文(Paul Cohen)

上海日常生活的這一面從沒有像本書這樣表現得如此鮮活;這是盧漢超先生研究的核心貢獻。使我們對這個備受關注、至關重要的中國大都市的普通市民的日常生活有了新的重要認識。本書的研究成果令人印象深刻。這項龐大研究的細節密度和文獻紀錄的完整性,讓我心生敬畏。在我看來,《霓虹燈外》的學術成就極高。總的來說,這是一本引人入勝、深具啟發性的著作。

—— 週錫瑞(Joseph W. Esherick)

從盧漢超先生對二十世紀初上海清晰鮮活的描寫中,我們了解到弄堂的形態、成排房屋的設計、轉租的規則、門環的形狀、人力車坐墊上的彈簧、小販的吆喝、街角的剃頭攤、工廠的工作、如何倒空和清洗馬桶,以及對鄰居私事守口如瓶的責任。簡言之,我們對當時上海的一切都應該從這個基礎來理解。這是一本令人愉快又有啟蒙性的書。

-林培瑞(Perry Link)

這是一部傑出的作品。本書將是研究二十世紀中國城市繞不過去的一環。研究成果很有說服力,令人振奮。所呈現的材料生動而引人注目。文筆流暢。

-史謙德(David Strand)

盧先生筆下的上海不是外灘,不是外國居民,不是政客,也不是南京路。相反,他再現了居住在上海的絕大多數平民——窮人和中產階級的生活。在這個引人入勝的研究中,他讓我們體會了「老上海」的日常節奏、景象、聲音,甚至氣味。

-柯博文(Park M. Coble)

《霓虹燈外》是中國平民生活討論的重要補充。它提醒我們,在堅持傳統的情況下,一般民眾是多麼享受上海的秩序。這本書描述了傳統如何延續,市民是如何在截然不同的條件下開始新生活的,以及他們如何為未來的現代中國人創造新的欣賞和學習條件。本書記錄了一段歷史,為所有中國人提供了新的生活選擇,值得被廣泛閱讀。

——王贗武(Wu Gungwu)

盧漢超先生這本組織嚴密、敘述生動的著作,討論了自馬克斯·韋伯以來城市研究的一個基本分析性問題:資本主義、西方影響和區域歷史文化在塑造非西方世界不同地區的現代城市生活中的平衡。盧漢超生動地敘述了當時中國最大城市的本地居民和農村移民(即所謂的小市民)是如何在西方殖民統治對城市工商業影響的高峰時期生活和謀生的。 《霓虹燈外》所利用的材料範圍宏大,從文學作品、民間傳說到對七個街區的老市民調查。尤其令人難忘的是盧先生對上海裡弄住宅,也就是石庫門的生活寫照。本書所顯現的,是上海的城市化反映了來自中國農村的外來移民湧入城市的態度和願望,以及他們由城市的街道、商店和房屋所形成的心態和生活方式。盧先生強調上海人的生活方式是從中西文化的各種影響中編織出來的,他挑戰了上海作為西方資本主義和現代化進入中國的橋頭堡的傳統形象。本書證明了中國城市研究的蓬勃發展。世界各地的城市學者將在這部城市社會史的典範作品中找到理念和方法。

——城市史研究學會(The Urban History Association)

Share t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