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中國文化的根底在哪裡?中國人安身立命的精神資源是什麼? 88歲歷史學家獻給國人的溫情之作
【作品看點】
★承續馮友蘭、錢穆對中國文化的溫情,直述中國人的文化內核
★“中國三部曲”壓軸之作,繼《萬古江河》《說中國》之後,許倬雲教授在文明的土壤裡發掘養分,用逐漸被遺忘的“精神餘瀝”,滋養當代中國人的內心。
★亞洲週刊2017年十大好書,餘英時鄭重推薦、許紀霖專文導讀
★一部探索中國文化基底的大家之作
【焦點推薦】
餘英時-本書宏觀與微觀互動為用、雅俗共賞、古今一貫,遠超越前人。所呈現的精神生活相當全面,上起文化精英,下至一般民眾,無不包含在內。顧炎武曾說:「君子之為學,以明道也,以救世也。」這恰恰是一部「明道」之作,同時又是一部「救世」之作,我鄭重地推薦它給讀者。
葛兆光-許先生的筆下,是一個大歷史。 「所謂’大歷史’,不能從單獨的事件著眼,必須從各種現象的交互作用,觀察整體的變化。」大歷史要有大判斷,非博覽碩學之士,不能下大斷語。
許紀霖-有學問的專家不謂不多,但有智慧的大家實在太少,而許先生,就是當今在世的大智者之一。許先生心懷家國天下,從人類未來發展的大視野中,看到了中國文化貢獻於世界文明的可能性空間。中國文化的精神不是孤獨的、抽象的理念,它存在於華夏歷史的肌膚之中,浸潤於億萬百姓的日常生活。只要民族不亡,生命永續,中國文化的精神也將繼續薪火流傳下去,成為全人類不可或缺的重要文明之一。
白岩松-我們是誰?一直以來,我們以為自己知道。看了許倬雲先生的書,才明白,其實我們基本上不太知道,先生行走與寫作都不便,卻讓思考走到最遠,穿越了歷史與成見。我們的不知道,正是一種對他致敬的方式。
【內容介紹】
我們為什麼說自己是中國人?中國文化的根底在哪裡?我們中國人安身立命、生生不息的精神資源是什麼?
歷史的顛簸和挫折,使得中國文明失去了不少本來有的好傳統。許倬雲先生把中國人的精神生活看作一種多元互動的秩序,重新反省「以人為本、天人合一」的中國文明,從天、人、群、己各個角度呈現中國文化的精神,希冀在文明的土壤發掘養分,追尋並喚醒那些被遺忘的精神餘瀝,滋養和灌溉當代中國人的內心。
中國人日常生活中飲食、醫藥、居住,所重視的多元和諧,求均勻而忌偏差,趨中和而不過分,種種觀念,依舊可見於中國人的思想和行為中。一代代中國人美好高貴的精神、真實的人性,多不在四書五經和二十四史,而在市井陋巷、山野鄉村,街談巷議、共話桑麻……從開天闢地到江湖豪俠,從男女私情到精怪現象,涵蓋範圍相當廣泛,代表了中國一般老百姓的喜惡與褒貶。他們的歷史觀,就是這些故事串連在一起的一套評量體系。